◎人物简介
中国陕西咸阳人。1982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为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术委员会客座教授,陕西省书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陕西省咸阳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陕西朝雨轩书画院院长等职。有数百幅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荣宝斋等处以及美国、日本等30多家文博机构收藏。
◎艺术简介
2003年12月,受荣宝斋邀请,成功举办“窦德盛大篆书法展”。作品分别被北京荣宝斋、****、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第一档案馆、故宫博物院、***、****等部分收藏。
2006年,受中国书法协会党组织委托,使用大篆笔意书写奥运会35个运动标识,并创作了一副丈二匹《北京2008奥运图标篆书》,同时采用石鼓文笔意创作了一副八尺对开楹联“美丽中国、健康发展;和谐世界、互助共赢”,以及一副与楹联同尺寸的北京奥运会徽标中堂作品、均被北京奥组委收藏。
2007年北京奥组委委托窦德盛先生书写的20幅唐诗大篆精品国礼,赠送给前来考察北京奥运会的国外首脑和贵宾。成为北京奥组委接受书法作品捐赠的“第一人”。
2008年1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第八版,以整版篇幅报道了《大篆文化传承者-窦德盛》,这在新中国的大篆发展史上,****机关报如此高调报道尚数首次。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阳光卫视等全国100多家媒体均有专题报道。
2008年4月26日,在北京政协礼堂,举办了“迎奥运、篆书美、窦德盛大篆书法展,其作品被多家驻京办和企业家俱乐部收藏。
2008年10月,北京奥组委给窦德盛先生颁发了特殊贡献奖和北京奥组委收藏证书。
2009年9月,窦德盛先生应日中友好协会、全日本书法家协会、日本国际书法艺术协会的邀请,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访问,此次活动期间窦德盛的大篆作品”和谐友爱“被鸠山由纪夫首相收藏并回信致谢窦德盛先生。
2010年10月,窦德盛先生应邀赴联合国日内瓦欧洲总部,参加联合国成立65周年庆典活动,华夏大篆”珍爱和平 造福人类“荣登联合国殿堂。
2010年11月,窦德盛先生为世博会创作的四米中堂对联:“海纳百川舞大风,华夏逢春花如雨-和谐社会”,被世博之父蒋一成先生收藏于中国馆。
2011年1月21日,窦德盛向西安2011世园会捐赠20幅大篆国礼及四米巨幅对联。
2012年,以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促进会副会长的身份对新加坡的友好访问。受到新加坡总统陈庆炎接见。
2013年应东京国际美术大展邀请参展并获金奖。并接受了最高顾问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的亲自颁奖。
初心不改书春秋 博采众长成大家
在中国文字史上,陕西是周代和秦朝的发祥、兴盛之地,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那时涌现的大篆书体,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瑰宝,这块沃土便为传承大篆文化的窦德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之源。
窦德盛出生在咸阳,幼年时期家与文庙、博物馆相邻,常在嬉戏之时,流连于青铜器、石雕和碑刻之间,对上面那些金石文字和篆书图画般的线条及古拙的气韵所迷;在受做银匠祖父的引导下,便逐渐开始“舞文弄墨”。忆及年少时的学书历程,窦德盛颇多感慨,因为家贫而生性怯懦而又自卑,但又因胸怀志向而执著而又坚强。父亲虽是以耕田为生的一介农夫,还是希望儿子能够改变命运,过上和祖辈不一样的日子,对于儿子写字、画画的兴趣还是打心眼里高兴。因为喜爱,年幼的德盛一次次跑进文庙,用指头在青铜和碑刻的表面反复描摹直到手都磨破了;因没有钱买笔墨,父亲便将后院2亩多的空地成了他的“草稿纸”,以木棒作笔,以泥浆为墨,习书作画。为能在纸上写字,少年的窦德盛上街偷撕大宇报,翻过来练字;青年时到电厂当学徒,用仅有的20元津贴买麻纸,又拿厂里检修用的滤油纸练字····这种不寻常的“摹练”,为其奠定了悬肘临池的基本功,造就了他以书写巨制大篆为主的优势。
为了学艺,窦德盛寻找各种机会,遍访金石文迹。他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从咸阳跑到宝鸡石鼓山,在周原古老的遗迹上徒步奔波数千,啃干粮,吃残雪,睡饲养棚;曾用身上仅有的二斤粮票换拓片,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严寒中坚持摹练冻坏了手指,现在依然可以看延误就医化脓开刀后留下的疤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向陕西著名的书画家何海霞、张晗、马兰鼎等前辈请教后,窦德盛的大篆书法造诣有了很大提高。
1978年,凭借扎实的艺术功底,窦德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数年学习期间,他不但在中国画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更加深刻地学习研究了中国书法的发展过程,越学习,他对中国书法大篆产生的爱越深、研究的兴趣越浓。他利用寒暑假,去汉中看《十二品》,去敦煌、麦积山拜读那些古老的石刻艺术。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大篆研究上搞出一些名堂来。
大篆一梦五十年,功夫不负有心人。窦德盛的大篆书法作品终于以鲜明的个性、独特的魅力被社会认可。2002年,窦德盛荣膺“汉城国际文化功勋大奖”,2003年,获得“中国名人书画大赛金奖”。同年,以典藏中国顶级艺术珍品著称的北京荣宝斋,发现了来自陕西的窦德盛,基于对中国大篆这种已经鲜有探索的书法珍品的探寻,和窦德盛大篆书法的高度认同,特别邀请窦德盛在北京荣宝斋举办“窦德盛大篆书展”,此次书展受到中国书法界高度重视,京城内外百余家新闻媒体参与报道。
50多年来,窦德盛在力脱匠气上下了很大工夫。他阅读范围极广,又常游走于山水间,学养日见丰厚。如今,那个在地上蹒跚用泥浆学字的幼童窦德盛已在书画界声名鹊起,他的大篆已成为中国书坛一绝。
窦德盛说,大篆是汉字的母体,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书体,最终的形成地在咸阳,我生在咸阳长在咸阳,受到的文化熏陶和兴趣的历练都来自咸阳,加之陕西见证了周秦汉唐这样在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四个历史时代,无论从哪个角度,作为一生研习大篆的书者,我都有责任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传承下去。
大篆书写奥运标 国粹精品
2011年8月11日11时,北京港澳中心瑞士酒店宴会厅,“纪念北京2008奥运会三周年,窦德盛奥运图标特品拍卖会”在此举行。“168万一次,168万两次,168万三次,成交!”连续数轮的火爆竞价之后,北京中博国际拍卖行拍卖师敲下一声重重的响锤,与此同时,嘹亮地喊出一个令在场数百位买家为之惊叹的数字“168万!”一时间,会场内爆发出长时间的掌声、喝彩声。"168万,天价,绝对是天价。“北京荣宝斋精品画廊经理胡鹏对窦德盛表示热烈祝贺。”不敢想,真的不敢想。“尽管此前多家拍卖机构估价为120万到160万,但是直到响锤敲下那一刻,窦德盛才真实地感受到”这是真的。“
一幅当代书法作品,能够以168万元的价格成交,称之为”天价“毫不夸张。有人会问,到底是怎样一幅书法作品,何以成为此次拍卖会最大赢家?原来,这是一幅与北京奥运会结下不解之缘的特殊拍品,这是窦德盛创作于2005年的《篆书奥运图标》,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窦德盛书写的二十幅大篆书法作品曾被北京奥组委以”国礼“的形式赠送给前来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外国政府要员和贵宾,28幅奥运单项体育运动图标书法作品,也被冠以”北京奥组委赠、窦德盛篆“分别赠予国际奥组委各国际单项运动联合会。这幅涵盖了奥运会35个体育项目的篆书图标,配以百余字隶书序文,篆书十六字跋文完整版的《篆书奥运图标》纸本立轴,幅宽130.5CM、长340.5CM、约40.8平尺。试看这幅堪称”惊艳“的奥运特品珍藏这场拍卖会落槌,迅速引发北京媒体高度关注,随后中国收藏网、新浪网收藏频道、雅昌艺术网、千龙网等数十家网络媒体先行发力,以”窦德盛《奥运图标篆书》拍出168万“为题进行报道。对此次窦德盛奥运图标在京城拍出天价的报道,陕西省文化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徐静就此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窦德盛的大篆书法作品与北京奥运会有着非同一般的情缘,是中国文化对奥运精神的绝佳诠释,藏家以168万的价格收藏并非偶然。
窦德盛与北京奥运如何结下不解之缘?在北京申奥成功,窦德盛作为华夏子孙感到特别振奋。他认为,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是中华民族的大事,象征着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如果以中国传统艺术大篆书写中国古典文学的传世佳作,作为礼物赠送给前来参加奥运会的外国友人,不仅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感,也是对大篆这一古老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实为精神与艺术的双赢之举。于是,从中国申奥成功那天起,他便开始精心地准备。2006年,受中国书法家协会委托,为祝贺2008年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发布,窦德盛特意用大篆笔意书写了奥运会35个标识,这不仅凸显了篆书标识鲜明的运动特征,而且彰显出篆书艺术古奥雄健之美,形象生动地赋予北京奥运标识古意盎然的美感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了篆书造型与会意的和谐统一之美。2007年12月7日,窦德盛将经过数年努力创作出的以中国古代经典诗文为内容的20幅大篆精品,捐赠给北京奥组委,成为奥组委接受书法作品捐赠的”第一人“。
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蒋效愚在接见窦德盛时,对他热爱国家、崇尚中国古老文化的高尚品质表示高度赞扬,并称赞他的大篆书法作品堪称”铁线“、”玉著“,特别符合”人文奥运“对中国元素与现代奥运精神相结合的需求。经过认真研究之后决定,北京奥组委接受了这位来自陕西的书法家为北京奥组委捐赠大篆书法作品这一爱国家、爱中国传统文化、积极评价了他为北京奥运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不可多得的优秀书法家之一。
翰墨飘香话传承 千年石鼓展风采
窦德盛的一生都在大篆、金石上不断钻研,一个午后,我们来到了窦德盛的工作室--朝雨轩。他兴奋的给我们展示了一张张精心修补的石鼓文字。对于石鼓文的历程,也娓娓道来。石鼓文,出土于秦地雍城,史称中国第一文物,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河。石鼓篆书笔法婉转,圆曲雄浑,蕴藉大气,冠绝古今,被后世学篆者奉为正宗。
在窦德盛的书案上,摆放着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石鼓拓本,泛黄的书页上字迹风骨嶙峋,有股先秦强悍的霸气,但一些字已残缺不全。石鼓共十面,每一石鼓有一首四言诗,以籀文分刻十首,共计718字,距今近三千年。由于年代久远,遭受兵火摧残,风雨侵蚀,原物漫漶,蚀迹斑斑,字体残缺。可惜的是,其中一石在宋代被改凿为臼,用来捣米和磨刀,损毁严重。据史载,北宋欧阳修辑录为465字,明代藏本仅462字,今之”马荐“鼓一字无存。
为此,窦德盛深感痛惜,立志要用真材实料呈现千年石鼓本来面貌。这项工程是艰巨的。要再现石鼓原文,就要补齐718字,探知失传的200多字,解开”诗中谜团“。
中国文化之魂,是民族精神之根。石鼓自唐代出土以来,颇受历代学者、书法家、考古界重视,研究绵延千年,可谓众说纷纭,百花齐放。窦德盛反复考证,认定为先秦说,最终与刘星、刘牧《石鼓试问复原译释》不谋而合。此书参阅历代歌赋散论,取宋拓本为底本,以先秦祖籍与诗经为据,将所缺字句,全部补齐。
这项工程是严谨的。要将被剥蚀的残字修补完整,与千年的线条”严丝合缝“,使之浑然天成,既绘其形,更展其神,窦德盛致力研究前人遗迹,细细揣摩雕刻在甲骨、青铜器、碑石、竹简上的文字,查阅古籍,探明古书字义之真谛。
这项工程是执着的。要完整复刻十面石鼓,达到诗文与石料完美融合,窦德盛数十载精研籀篆,呕心镂骨,已于20年前,就已修补石鼓拓本上残泐不全的400余字,后又遍寻”空白“的残余诗文,用填描法生动细腻地补齐了200多字。他还跋山涉水,在全国各地遍访石材,力求同原物一致。最终,在山西大同找到了符合要求的石料。
“我打算再用半年时间将十首原诗镌刻十面石鼓之上,向世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窦德盛说。
这项工程是丰伟的。因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这位大篆艺术传承者探索的道路不会停止,他依然恪守每天上午密闭在书房练字,下午才会客处理杂事的原则。就像他自己所作的自勉诗所言:懒向世间学乖巧,愿将笔墨伴终生。晨随篆意入秦汉,午写南山云雾松。晚来开卷沉艺海,翻江倒海入梦来。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