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窦德盛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他,是奥组委接受书法作品捐赠的“第一人”

2013-09-14 15:57:40 来源:东楚晚报作者:程贞贞
A-A+

  记者 程贞贞/文 熊峤/摄
  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那35个看起来会动的体育图标吗?它以篆字笔画的形式,融合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易识别、易记忆、易使用,鲜明的运动特征、优雅的运动美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形”与“意”和谐与统一。
  昨天,这些奥运体育图标的书写者--大篆文化传承者、中国大篆文化研究院院长窦德盛,将这些图标展示在黄石市工人文化宫四楼多功能展厅内,一起展出的还有窦德盛其他百余幅大篆作品。
  会动的文字
  让人眼花缭乱
  昨日,黄石市工人文化宫四楼多功能展厅内,悠扬的乐曲声中,络绎不绝的人群、闪烁的镁光灯,这一切都只为窦德盛的大篆作品而聚集。
  展厅内,摆在最中间、也是最显眼位置的是窦德盛为北京奥运会创作的奥运国礼和奥运图标作品。35个栩栩如生的体育图标,仿佛要骑着马、拿着球拍,跑着、跳着、蹦着从纸上跃出来。该作品被北京奥组委永久收藏。
  大篆,是相对于小篆而言的,广义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线条均匀柔和,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大篆是通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
  此次窦德盛来黄,一共展出了109幅作品,其中包括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秦诏版》大篆作品。
  此次展出将持续到15日。
  从小耳濡目染
  与大篆结缘60年
  今年65岁的窦德盛是陕西咸阳人,慈眉善目,如邻家爷爷般亲切。
  窦德盛从5岁就开始练习书法,扳指算来,与大篆结缘已有60年了。
  陕西咸阳是篆书的故乡,咸阳是秦王朝的国都,又是中国统一文字之地。小时候,窦德盛家与咸阳文庙(如今的咸阳博物馆)相邻,那里常年摆放着中国最早的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和刻有秦始皇发布改革文字的命令的秦诏版。
  每每经过博物馆,窦德盛总会逗留上一阵,看看青铜器上的铭文。从那时起,这些文字就深深吸引着窦德盛。
  耳濡目染之下的窦德盛,又受到父辈对其在书画上的严格要求,幼年便开始研习和临摹篆书,特别专注于拓片、篆帖和青铜器铭文的收集。“可以说,我对篆书有着一种情有独钟的挚爱。”篆书之于窦德盛,仿佛一件宝物。
  大篆传承文化
  创作奥运会35个体育图标
  窦德盛的大篆作品,最被大众熟悉的是他在2006年用篆书为北京奥运会书写的体育图标,该作品现在已正式被北京奥组委永久收藏。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窦德盛感到特别振奋。他精心的准备,从申奥成功那天起便开始了。
  2005年12月,北京奥组委执委会正式批准窦德盛创作的“篆书之美”设计方案为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并提交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审核。
  “篆书之美”形象生动地赋予北京奥运标识古意盎然的美感和丰富的人文内涵,体现了篆书造型与会意的和谐统一之美。
  2006年,受中国书法家协会委托,窦德盛为祝贺奥运体育图标公布,书写奥运图标。
  “大篆作品北京奥运会体育图标创作灵感来自象形文字。”窦德盛说,每个汉字都是源于上古先民的共性经验和生活实践,尤其是初始阶段的汉字,几乎就是一种事物的摹写和一种生活场景的缩影。象形文字的本质,就是让处在同一个生活圈内的人都能解读。
  20幅唐诗大篆作品
  作为奥运国礼送给外国友人
  北京申奥成功,窦德盛想,如果以中国传统艺术大篆书写中国古典文学的传世佳作,作为礼物赠送给前来参加奥运会的外国友人,不仅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感,也是对大篆这一古老文化的弘扬与传播,实为精神与艺术的双赢之举。
  2007年,窦德盛向北京奥组委捐赠了20幅唐诗大篆精品,成为奥组委接受书法作品捐赠的“第一人”。北京奥委会将这些作品当做“国礼”,全部送给了外国友人。
  2008年4月,窦德盛受北京奥组委委托,以中国传统书法中堂形式创作出28幅奥运单项体育运动图标,捐赠给国际奥组委各国际单项运动联合会。
  而此次到黄石办大篆书法展,窦德盛本着传承大篆文化的目的,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它,接受它,使它能够受到大家重视,得到继承,发扬光大。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窦德盛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